新版笔趣阁 > 科幻小说 > 大隋第三世 > 第958章:山穷水尽,各谋其路(2/8)

第958章:山穷水尽,各谋其路(2/8)

上一页大隋第三世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!
只因武都仅有七县,仅是西南就有长松、正西、曲水三县,之前,刘弘基命令老将庞玉率领一万五十士兵坐镇长松城,负责三县防务,但如今,庞玉战死、唐军主力尽失,另外两个兵力空虚的县城,怕也保不住了,如是一来,他们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百倍。

“但不知大总管有何决定?”于志宁定下心神,拱手询问。

他的语气已经变得十分平淡,一如他的内心,认真想想,这其实是意料中的事情。只因李孝常在江源城下的惨败、惨死,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头。

李孝常是他们西部羽翼,负责同昌方向的安全,这支军队的损失,对唐军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是造成军心动荡,而是损失了一半兵力,使他们唯一的优势荡然无存。直接导致同昌和汶山二郡迅速失守,继而引发了顺政失守、宕昌失守。

而本来分散在各处的隋军,则是因为唐军一一溃败,在收缩包围圈的同时,兵力也得到一一收拢,使兵力大幅上涨,从而对唐军形成了兵力上、战力上的绝对压制,所以庞玉之败,其实只是迟早之事。

如果再这样被隋军一层层的打下去,他们将被会让第七军、第九军、尧君素部联合歼灭在将利大营,一如卫孝节的下场。

刘弘基思索良久,也没有想到什么应对之策,叹息一声道:“我现在心乱如麻、六神无主,委实是没有良策,大家都说说,看有没有办法扭转我们不利的局势。”

早在李孝常惨败消息传来之时,于志宁就一直思索出路,此时一听刘弘基询问,便说道:“今天的局面是两朝国力差距所致,并非只是体现在军事之上。不过我们现在形势虽然不利,但还没有到最严峻之时,如果我们处理得当,或许还有一线转机,就看大总管有没有这个魄力。”

刘弘基大喜,“于司马请说,我洗耳恭听。”

“我们孤立无援,处于兵力不如人、武器不如人、战力不如人、士兵不如人、粮食不如人的困境,将利城失守是迟早之事……为今之计,上策是趁隋军合围之势未成,立即撤军南下,这样我们不仅能保住军队实力,还能跳出包围圈,以兵力上的优势攻打隋朝兵力不足的平武,然后沿着西汉水迅速穿过义城、巴西,最后从兵力同样不足的新城郡,进入蜀郡。”于志宁缓缓的说道:“虽然会失去整个武都郡,但这是一个注定会失守地盘,没有坚守的必要。我们现在还有五万大军,只要有两万回到蜀郡,我们就不算失败。而且在残酷的逃亡和连续不绝厮杀之中,体弱者、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士兵,全都被淘汰掉,最后剩下两万士兵将是健儿中的健儿、精锐中的精锐,其所产生出来战斗力,不亚于之前十万大军。”

这一番充满残酷意味的话,令正副总管刘弘基、李玄道的心弦骤然紧绷。于志宁这个战略大转移充满了重重凶险、危机,若是事先谋划不好、准备不足,这五万大军恐怕连武都都走不出去。于志宁是谋士,只负责出谋划策,但具体执行还得他们二人来。

作为李唐王朝为数不多的宿将,刘弘基也知道是这是最好的办法。

但是他同时也知道两万大军回到蜀郡,已是十分乐观的估计,若是遭到隋军不断追杀,那么撤离将会变成漫山遍野的大溃败,有两三千士兵回到成都城已是顶天了。

这个决策一旦下达,就关系到五万大军生死,哪怕刘弘基这个身为全军最高决策者,得到了李世民全权决断的承诺,但也是迟迟无法表态,又询问道:“除了撤离之外,中策又是什么?”

“大总管,中策是趁牛进达立足不稳,派一员大将率两万精锐与他决战,我们则是死守将利城,要是击败牛进达部,那么我们就有五成的希望夺回平武郡,继而兵锋直指中路隋军大后方。”于志宁沉声说道:“而中路隋军的主帅是隋朝皇帝杨侗,他一人安危系全隋,如果我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大隋第三世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