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版笔趣阁 > 言情小说 >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> 475 比自己弱的人都在努力,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?(求订阅)(2/6)

475 比自己弱的人都在努力,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?(求订阅)(2/6)

上一页我有科研辅助系统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新版笔趣阁在线收听!
,晶振片距离束源炉或者电加热装置垂直距离越远,单位时间内收集到的扩散出来的靶材分子数量就越少。

如果晶振片的位置偏向标准位置的下方,也就是靠近束源炉或者电加热装置,就会导致检测到的蒸镀速率大于实际的蒸镀速率,从而使得实际膜厚偏薄。

很容易理解,假如实际蒸镀速率是0.2埃每秒,显示蒸镀速率是0.4埃每秒,预期蒸镀膜厚是20埃,蒸镀50秒后,按照仪器显示的话,就已经达到了20埃的厚度,但实际上的厚度却只有10埃。

反之亦然。

因此,当下的情况就是在搬运的过程中,可能发生了震动,使得晶振片的位置偏向了标准位置的上方。

出现了问题,就要调整。

现在主要有两种调整方法。

第一种是直接把晶振装置安装到原来的标准位置。

这种方法听起来很简单,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很麻烦,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去调整、摸索。

首先需要调整一次,蒸镀一次,然后用sem或其他手段表征测试一次实际厚度,看是否和预测膜厚相符合。

如果符合,就说明调整好了,但一发入魂的概率很低。

大概率是很难一次弄好,这时候就需要反复进行“调整、蒸镀、测试”过程,直到理论和实际相符合。

第二种,是以现在的晶振装置位置,去重新标定各项蒸镀参数,比如z因数等等。

这种方法挺起来也挺简单的,但因为仪器是集成好的,内部的具体原理,以及计算膜厚的公式只有厂家那边知道,对于用户来说,想要自己去标定参数,难度还是有些大的。

所以大概率只有把厂家喊过来,才能进行维修,而这种高价的仪器,如果喊来厂家来维修,费用基本都是大几千甚至上万的。

两种方法,许秋权衡了一番,最终选择了第一种,毕竟,他有系统可以帮忙摸索嘛。

现在,许秋已经把复制到模拟实验室中的这台调试好了,到时候返校过后他打算去一趟江弯,提前把现实中的那台也调好。

另外,其实还有第三种调整方法,虽然不是很提倡,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。

那就是忽略实际上的膜厚,只用仪器显示出来的数据作为参照。

也就是说,我们不去管实际膜厚是多少,就认定仪表显示出来的结果是相对正确的,哪怕仪器数据和实际数据之间的误差会很大。

因为这种方法不需要标定实际的厚度,可以直接进行优化,所以比较节省时间。

而且,对自己课题组内部的研究也没什么影响,只要找到最佳的条件,并一直沿用即可。

不过,如果把文章发表了出去,可能会导致同行们很难重复实验结果。

像是蒸镀传输层、电极的话,其实倒还好,因为这些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,膜厚差10%-20%,最终效率的绝对数值,可能也就差0.5-1%,其他课题组还是可以大致重复出来的。

但如果是一些关键性的实验操作,存在问题的话,那想要重复出来就很难了。

现实中,确实也存在使用第三种方法的课题组,有些可能是故意想模糊实验条件,也有些可能是无意的。

比如,张三是做有机合成的,他要合成某种化合物,参照了一篇文献。

文献中说:“某个反应要在常温中剧烈搅拌过夜,然后……最终得到化合物3。”

结果,张三实际重复了一遍,发现最终合成出来一了烧瓶的渣渣,点了个板,发现上面全是点,喜提一根“糖葫芦”。

张三分析原因,发现发表这篇文章的课题组在咖喱国,文章发表日期是在夏天,而自己是在国内北方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我有科研辅助系统章节列表下一页